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從《魂囚西門》探索專業工作者的世界觀



2/15那天跟著10期樹百人一起上了李佳達老師的大歷史補課,聽了第二次大概像是又被開大腦洞的感覺,直到隔天看《魂囚西門》時,對於自己過去所接觸的心理諮商又長出許多真實的觸角。



《魂囚西門》這齣戲在描述一位「開天眼」的心理師為死後仍徘徊在人間的靈魂—「鬼」諮商,甚至有鬼附身在有故事的某人身上,鬼用活人的身體走進諮商室,也有活人主動尋求諮商時附身的鬼跑出來搶著被諮商。
(這位心理師好辛苦好佛心啊,一小時2000元同時要照顧兩位無法互相對話的個案)




公視《魂囚西門 Green Door2分鐘主預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Gxu3bBPRBM


不過長期受理性專業訓練的心理師大概會覺得超 級 荒 謬 啊!
如同劇中老蕭飾演的心理師-松言與心理工作室的助理-早雲,在第二集所說的台詞:
「請問學長你是從哪裡判斷他不是幻覺或幻想症?」

心理師協助的對象通常是眼前走進諮商室的這個「人」,而不是附在身上的「鬼」,鬼也只稱得上是個案分裂的人格之一,心理諮商師必須幫助個案在兩者間找到平衡。


為了幫助個案,心理師必須如同醫師診斷病患分析症狀,在心理諮商的專有名詞為「個案概念化」。


心理諮商師如何做個案概念化?
心理師是以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個案,並且以學過的專業諮商理論與技術一一解析面前這位個案的認知、情緒、行為等面向,提升個案的心理功能,掌握能力去改變自己有困擾的生活模式。


專業工作者的世界觀

我們的世界觀常使我們成為一位情境編織者,我們有限渺小地只能用過去的經驗去感知這個世界,而個案概念化也讓心理諮商師成為一位生命脈絡的編織者。

人的狀態千變萬化,心理師將眼前個案的問題搭配自己過去所學的專業與接案的經驗,期待從前人與過去的經驗中找出解決之道。而沒撞過鬼的心理師當然寫出如此理性的心理學與諮商理論,但撞過鬼的呢?

劇中第二集就出現這位受美國教育的心理諮商師到廟裡拜拜,畫面非常衝突與滑稽,心理師松言更相信廟公的建議,開始賦予自己與鬼諮商的天命,甚至無法與看不見鬼魂的未婚妻溝通,兩人開始發生衝突。

帶著濾鏡的世界觀

哲學家康德提出物自體與現象兩大概念,物自體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人類以自己的經驗去解釋這則事實就是現象

你相信我們現在所看見的就是那個樣子嗎?
熟透的蘋果真的是紅色的嗎?人類因眼睛能感知的波長有限,使得我們能辨識的色彩也有限,真實熟透的蘋果物自體也許不是紅色的。

我們今日在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軟體中看到的照片,大概有八成都是透過特效、濾鏡等方式編輯後上架,你能確定或相信你看到的美就是美,惡就是惡嗎?

因此我們的眼睛與思維亦如這些修過圖的照片,戴上了濾鏡,形成了「成見」,甚至處在濾鏡世界而不自覺。

但這麼看來,心理師概念化個案的觀點是否還有價值?
是的,非常有價值。

概念化重視的是過程,如果今天沒有人提出這些分析,個案的問題絕對不會有突破的機會,他也不會從原本自己片面的枷鎖跳脫出來,試著以不同觀點看待自己身處的困境當中。

義大利著名文藝批評家、歷史學家、哲學家克羅齊1917年提出了一個著名命題:「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後人大概有100種不同的解釋與啟發,卻都幫助我們減少使用單一視角去看待身邊發生的一切,甚至也提醒我們不要以未來者的角度去獨斷地評判過去所發生的歷史。

歷史課本的內容,也許有一半都不符合史事的真相,但描寫史事的過程,卻可能呈現該年代、該國家的意識形態,而人們理解歷史後,又將影響未來的發展,這實實在在的都是歷史的一部份。


我們常以過去所學,並用目前自己的感覺去體驗這個世界,有時候不小心否定了某些真相若劇中男主角松言否定了自己撞鬼的經驗,甚至助理早雲也把他當作精神出狀況,那麼這些徘徊人間的鬼魂可能就無法獲得救贖。

了解我們的眼睛與思維是有限制的,秉持謙虛的心態聆聽所有的聲音,也是我們能從《魂囚西門》身上學到的珍寶。

或許我們能試著將松言眼前的鬼魂替代為現今身旁的各種議題,停下來檢視自己眼睛的戴著甚麼樣的濾鏡、思維被甚麼樣的成見套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