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母親節這天,跟隨李佳達老師第二場大歷史講座-未來在哪裡,與台中女中、明道中學、北一女中的同學們一起「大賺一筆」
賺什麼呢? 賺到一堂價值300萬的設計課,佳達老師邀請他的好友Albert Wang王禹誠 客座第二場大歷史講座-「設計思考」,從產品設計概念到規劃生涯,不藏私也不降程度地與高中小夥伴們分享,甚至一場無法滿足,延續到第二週5月17日,讓大家完整地了解Albert如何「設計思考你的人生」。
Who is Albert?
已習慣不主動接收關鍵字為 #設計 #科技 #矽谷 等資訊的我,根本不知道這位台灣之光。
Albert認為,「設計就是要為人類解決很大的問題」,這樣的職業初衷,其實來自大學剛畢業時,原本目標要當一位新銳設計師的Albert投入台灣設計產業後,得到非常大的衝擊,Albert發現台灣的工業設計產業主軸為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每天不斷製作白牌產品,但最後是賣到別的國家,貼上別人家的品牌,當時他差不多兩三個禮拜就做一個案子,工作量實在壓得讓人喘不過去,Albert開始覺得這些設計與原本想像的差太遠,而且沒有靈魂。
於是,Albert決定當兵後出國進修,申請了許多優秀的設計學院,最後選擇當時相對沒有那麼有名氣的伊利諾理工設計學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Design),因為Albert深深地被他們的畢業作品給吸引,別的學校都是展出汽車、App、網站等等,但IIT竟然是在重新設計美國醫療體系、如何解決巴西的貧窮問題、擬訂當全球暖化後人類如何生存計畫等,Albert認為這樣的作品背後,一定可以讓一位設計師更能了解並解決使用者、產品功能、人性等交織在一起的複雜問題,因為這些都是一個大系統的問題,所以得有做研究、閱讀文獻、拆解問題、發想的課程訓練。
畢業後,即使Albert被許多公司拒絕,但仍不想放棄在矽谷發展的機會,把握了一些internship、約僱工作,最後加入了當時尚未上市上櫃且員工僅300人的新創公司LinkedIn。Albert開始在LinkedIn發揮自己設計所學,五年後,LinkedIn已有超過5億使用者,已經是一個算是國際的上最大的Professional Social Network。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Albert讓我看見他在矽谷實現他的設計師夢想,實踐他的設計初衷的成就感與快樂,用設計改變別人的生活方式,設計出來的東西能真的與人類創造價值,並且產生情感交流。
這是我沒有想過的設計師世界,我不曾接觸過的設計師理念,Albert在人生中也示範了他所說的「將問題抽象化」、「整合資訊並整合實踐」:
從國中艱困的就學環境,了解到讀書對自己的重要;從台灣缺乏靈魂的工業環境,衝出屬於自己品牌與人連結的作品,甚至現在重新檢視台灣教育對自己的省思。
從課前閱讀素材到講座內容
l
How to build your creative confidence
| David Kelley
David Kelley是一位知名的美國設計師、商人與教授。以創辦知名設計公司IDEO和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聞名。
當你聽到「設計」這個詞時,你想到什麼呢?感覺到什麼呢?
我心裡其實是害怕的,因為我聯想到會畫畫、創意、新穎、美感、逼真等美術相關的詞彙,那些技能大概在學校課堂的成績、他人的眼光、得不到稱讚的作品給摧殘殆盡。
從David Kelley 的TED與Albert演講中,我發現我並不孤單,David Kelley因工作遇過各行各業的團隊主管,其實大家都認為自己缺乏設計感,進而否定自己是一個有創造力的人,而在講座中,也有目前就讀明道高一的女同學也說曾經被同學「唱雖」過自己的所做所為,所以認為自己應該對於某些方面是沒有天分的。
但當看了這場TED後,我才發現,設計不是要把東西做得美美的,而是要去解決世界的問題。
影片中舉了知名GE醫用設備人員Doug Dietz的例子,Doug發現MRI儀器雖然能救命,但醫院內有80%的兒童非常害怕進入MRI,因此必須先服用鎮定劑,這讓Doug很打擊,他決定進去d.school進修設計思考,將醫療設備加入以人為本的設計,將MRI機器畫上圖案,讓孩子把療程檢查當成一段大冒險,自此,服用鎮定劑的孩子從80%降到10%,這樣透過設計幫助他人的歷程,讓Doug非常感動,且充滿啟發性,原來自己也有這樣的能力。
Hasso
Plattner and David Kelley 他們兩人在餐巾紙後面寫下了著名的D.Manifesto 宣言,展現兩人創辦d.School的核心價值。
l
How to
Fail
Albert也分享自己在台灣求學的經歷,設計科系有許多課程作業會直接在課堂上公開呈現,並得接受教授的評論,那時候教室裡會準備一個大垃圾桶,教授覺得畫得爛就直接從牆上撕下來丟進垃圾桶。
這樣的學習經驗,已經把學生訓練成作品得做到近乎完美才能拿出來給別人看的習慣了,台灣的教育似乎不太鼓勵學生拿自己成長中的雛型出來,但這卻造成Albert在矽谷剛開始工作時遇到最大的困境-「臉皮薄」,Albert一開始還會驚訝其他設計師怎麼感厚臉皮地拿出破破爛爛的作品,所以總是先自己一個埋頭苦幹地把作品做到接近成品階段才拿出來給團隊,雖然完整但是方向卻錯了,做了一堆白工。
後來才發現在早期就拿出作品出來,其實在能創造團隊的共創(co-creation)氛圍,增加溝通,讓團隊為你的作品填補更多新意與不足,更能避免自己在工作團隊中被邊緣化。
諸如此類的事件其實不分國家都一直出現,因此David
Kelley好奇也有興趣地長期投入研究「評價恐懼症」,且也與全世界重要的心理學家之一,社會認知理論大師-Albert
Bandura交流,討論Bandura治療人們對特定事務恐懼的心理狀態。
Bandura是我在學習輔導諮商與教育的路上,在不同課程中經常看到他的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應用在教學上讓教育工作者可以理解孩子不斷社會化行為背後的觀察模仿學習脈絡,以及學習是與環境不斷交互作用的產物,提醒教師營造環境與身教的重要性,最後讓孩子能提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與自律,而自我效能較高的孩子通常對自己較有信心,不輕易向失敗投降。
從這些研究回頭過來看台灣教育環境,根據2019年底所公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結果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臺灣學生在「害怕失敗指數(index of fear of failure)」這項的得分竟是全球最高。
Albert認為台灣教育環境的負面評價是他必須要反學習的一個重點,但是當無法撼動大環境時,我們能做什麼呢?從Albert的分享,我消化整理後,認為主要有兩點:
1.
後設認知
當我們可能從這些演講或自身經歷等方面,覺察到台灣教育對自己可能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時,我們應該要有批判的能力去掙脫這些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枷鎖。並且持續不斷地以此思維,嘗試去檢驗與監督目前呈現在眼前的所有資訊。
2.
轉念
我們可以從他人給我們那些犀利的「指教」中,吸取我們原本缺少的內容,當作是賺到的、多學到的,並且為此感到喜悅!
這呼應了上一場未來在哪裡講座,翰申帶給我最大的學習要點: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願意嘗試錯誤並從挑戰困難中成長,當我們勇於面對自己的不足或他人的評價時,能敞開心胸接納意見,甚至更高一層地去判斷哪些是有建設性的建議,哪些是惡意的批評。
當我們太容易以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去面對那些評論時,就很容易玻璃心,心情上畫上一道羞辱的傷痕,而掉入挫折與失敗的漩渦之中。
附上2020/4/25大歷史講座-未來在哪裡~AI世代的挑戰與機會隨筆心智圖
價值300萬的設計課
l Innovation map — Patrick Whitney on thevalue of abstracting design problems
Patrick以APPLE開發iPod的故事來向我們說明設計四大流程的架構(Innovation map):
1. RESEARCH
當時APPLE公司投入創新MP3 Player的設計工作,他們不走傳統只蒐集生產方式、市場上價位、使用者如何使用MP3
Player、等資訊,而是2000年關注到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從網絡下載音樂再刻錄的行為,第一台iPod問世的同年2001,台灣爆發成大MP3事件,有名的多名大學生違反《著作權法》的爭議事件,發現大眾的下載音樂的需求非常高,使用音樂的方式已經不同以往購買CD的形式。
2. ANALYSIS
蒐集人們這些行為的資訊後,進行質性或量化分析,找出各種資料中的Pattern,APPLE開始往「未來的音樂產業應該長什麼樣子」思考,期待改變人們享受與分享音樂的體驗。
3. SYNTHESIS
為了解決人們更便利地享受音樂時,大家發想了許多設計與系統,透過Prototyping模擬未來能不能用少一點的成本,得到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4. IMPLEMENTATION
設計與工程搭配,不只設計得出來,還要工程做得出來,還得實際將產品推出至市場,納入行銷策略,讓使用者購買使用,才算是成功!
最終APPLE推出的就是具有美感的可攜式多功能數位多媒體播放器-iPod,小小體積也能存入上百首歌曲;甚至至今仍不斷設計改良符合新世代的作品。
A good designer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functional and delightful.
l
高中生的生涯規劃
價值三百萬的課可不是只用來設計產品拿出去賣啊! 更重要的事情是如何拿這些很厲害的概念複製轉移至我們的生活呢?
1. RESEARCH
透過網路或與大人互動來獲得新知,不斷讓自己充滿足以評估世界與自己的資訊,試著問自己:
我是誰? 我想要什麼? 什麼資訊對我是重要的? 為什麼我會有這些狀態?
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
為什麼世界正發生這些事情?
2. ANALYSIS
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都是造就我為什麼是我的養分,不要放過每個讓自己成長的經驗,好好地去感覺他們、反思這些經驗中的連結是什麼,找出自己的獨特「區塊」,並為它們命名吧!
3. SYNTHESIS
開始與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討論,獲得一些支持與改進的建議,甚至找一些讓自己實踐想法的活動參加,試試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達到那些目標,是不是真的適合我,進行一些沙盤推演。
4. IMPLEMENTATION
之前的磨練已經形成一個也許準備了50%的自己,找出自己的某些能力與職業或大學科系的交集中,選擇一些領域來磨合。千萬別讓自己定型,時時刻刻調整自己,讓自己更進步,因為時代不斷再前進,記住那個還在RESEARCH不敢踏出去不斷蒐集資料的自己,持續之。
不過我想對現在學生來講,最大的難題,應該是害怕選錯路而浪費時間,但是如果我們在每一個步驟都紮實的走,我認為沒有一步是錯的,而是說每一步都是新的,新的學習、新的領域、新的市場、新的
♥ 就像談戀愛,一開始我們都會有許多幻想,到處問別人的經驗,蒐集很多資訊,以為談戀愛就是像那樣,以為有彭于晏長相的人一定適合自己,以為一定是先牽手再擁抱,甚至國中輔導課本也有教學生戀愛階段:萌芽期→發展期→適應期等等,但是當踏入後,也許會發現自己的盲點與評估錯誤的地方,每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情,都可以幫助自己慢慢找到哪些特質的人更適合自己,對伴侶模糊的形象越來越清晰,甚至這些觀點也會在自己不同年紀時有不同的轉變。
小型Design Sprint體驗
我們利用MURAL
board來進行線上Brainstorming excecise~Lightning Decision
Jam: A Workshop to Solve Any Problem.
Step1. Post note發想(5mins)
假設新冠病毒於秋冬捲土重來,台灣將會遭遇那些挑戰?
Step2. Silent
Cluster將類似意見合併在同一區(2mins)
Step3. 為每個聚集區塊命名
由主持人為各類別命名:Resource、Virus
transform、Forgotten the principle、
Medical system overload、Political、Economic
Step4. 1st
Vote-你認為最嚴重的問題是什麼? (3 mins)
點擊剛剛命名的區塊來投票:我們最高票為Medical system overload
Step5. 問題解決方案發想! (3mins)
#選項分析
#以終為始
把問題反過來思考,什麼事情我們現在可以做能夠避免台灣的醫療系統過載?
Step6. 2nd
Vote-你覺得真正有解決這個問題的三個解決方案(2mins)
Step7. Solution
Matrix(5mins)
將上個步驟中的投票結果,有獲得三票以上的解決方案放入Solution Matrix之中,並符合矩陣中的標準-
Y軸:實現這個解決方案要花多少資源?
X軸:對台灣防疫的價值/成效
而選取解決問題最佳象限為:盡量壓低成本,低成本高價值,再來第二名才會考慮低成本低價值。
l 為什麼每個階段的過程都要大家一起來?
Albert說這樣Brainstorming
Workshop內,團隊的所有人都是不同領域的專家,雖然可能在投票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歧異,但是這些爭執其實正是所有意見的結點,若是團隊能夠好好傾聽並善用大家的智慧,在這過程中蒐集不同角度專家的集思廣益與補充論點。
l 在此Albert也帶領我們進行分組相互詰問的活動
三人一組,A當提問人,B當回答者,C紀錄
1.
請問你在國中高中時,做不喜歡的人是誰?可以是老師、同學、組員...etc。想著這個人,給他/她一個匿名。
2.
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
3.
你不喜歡的他的行為,具有什麼樣的特質?
4.
假若加你今天走一個公開的社交場合,看到這位,他正在跟朋友聊天沒注意到你。你從旁聽到了他提到你的名字,你覺得他會如何形容你?
這四題是美國Inkling公司的面試題目,也是Albert的前一間公司,Albert分享自己當時非常緊張,因為要去說自己討厭的人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還要在這個時刻去思考那個討厭的人會怎麼看我!?
進入公司後與老闆互動,才了解這四題面試題背後的目的:
老闆不會錄用回答「忘記了」、「我跟大家關係都很好啊」等類似的求職者,因為不~可~能~~XD
事實上,老闆想要的是能夠真誠展現自己情緒的人,可能提起自己討厭的人時表現出雖然生氣、逃避、傷心而落淚,但依然能勇敢面對那段經驗的人,這種「願意展現脆弱」特質的人,這樣在工作時,才能願意坦然提出自己的困難,主動求助,避免使漏水的網,破洞越來越大,大到難以補救。首先,必須信任團隊中的專家,勇敢承認,當大家投入力量來填補一項困難時,就變成一個共創的環境,一起享受成功,一起慶祝!
如同航海王動畫中,有時某位團員自己遇到困難,卻怕拖累團圓而隱瞞不說,反而急死觀眾,因為大家最期待也最熱血的劇情,就是主角們一起打怪克服困難,最後一起狂歡,大口吃肉,舉杯慶祝!
兩場講座,讓我們吸取了好多Albert生命中的教育精華,我看見Albert的不藏私,真心希望點亮那些台灣在求學路上也曾遇到類似挫折的孩子。
臉書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因為改編傳記型電影《The Social Network》,被觀眾標籤為一個想與女友有連結才創辦Facebook。
很多電影總是為了提高說服力,總是讓一件偉大的事情有個起因,但這樣看一件成功實在是太狹隘了,後來在某次訪談中,Mark Zuckerberg說 ” They just can’t wrap their head around. The
idea that someone might build something, Because they like building things.”
外面的聲音好雜好多,但時刻提醒我們永保如孩童時,喜歡做一件事情,就是喜歡,這麼單純,這麼有熱忱,不須為它添加一些庸俗的包裝,誠懇地扎實的投入與探索,這就是創造的美好世界!

























